全站支持IPV6
收藏

疾控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它动态信息 > 疾控动态

各类人群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来源:海口日报 发布日期:2020-03-19 浏览次数:
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能给大众的心理带来压力。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普通大众等不同人群由于生活的环境、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也不尽相同,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恐慌、厌烦、焦虑等情绪,做好自我调适,提高心理防护水平呢?日前,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专家姚乾坤、陈雄、周俊医生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答并给出应对建议。


医护人员

面对疫情危机和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帮助身处防控一线的他们疏解焦虑情绪,对抗压力?陈雄针对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建议。

(一)常见心理问题:

1. 担心恐惧;2. 过劳枯竭;3.紧张焦虑;4. 委屈无助;5. 挫败自责;6.激动亢奋;7.抑郁悲伤;8.压抑愤怒。

(二)常见精神问题:

1.急性应激反应;

2.急性应激障碍;

3.创伤后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类症状:

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三)适当心理自助与疏导

陈雄建议,针对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自助与疏导,医务人员可以相互支持、鼓励,积极自助,学习自我关爱的知识,听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音频、视频,有效管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能。

认知调整:医学不是万能的,医护人员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度苛责自己,只要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应该坦然面对,保持心态平和。

放松训练最常用的是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循序渐进地放松每组肌肉群,最后使全身达到放松状态。

情绪调节:

1.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倾诉。可以向同事、家人、亲友尽情表达内心的感受,获取心理支持。

3.寻求专业帮助。当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或出现严重情况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确诊患者

如果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已经确诊的患者除了忍受躯体方面的痛苦之外,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疾病的康复。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恐慌、厌烦、焦虑等情绪,做好自我调适,提高心理防护水平呢?陈雄针对已经确诊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理或精神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建议。

(一)心理和精神问题:

1.情绪反应:患者出现何种情绪反应及强烈程度如何,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差异很大。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常见情绪变化。

2.认知改变: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负面心理应激反应。

偏执:看问题狭窄、偏激、认死理,平时理智的人变得固执、钻牛角尖,蛮不讲理。也可表现为过分自我关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观念等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灾难化:表现为过度夸大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后果。

强迫思维:脑子里反复回想与疫情相关的事情,越想摆脱,越难以控制,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此外,还可能出现绝对化思维(非黑即白),选择性关注消极信息,敏感多疑,选择性遗忘等。

行为变化:伴随心理应激反应,如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行为,无助与自怜。

躯体症状: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尿频、失眠、厌食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二)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

1.正视疫情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可以帮助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的波动。

2.适度活动、情绪宣泄。尽管患者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但仍然需要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

3.营造安全感。尽管疫情仍存在很多未知的风险,但是通过积极关注,可以帮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更有力量地面对与疾病的这场“战斗”,缓解疾病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4.保持放松。如果想使自己保持平静,请使用简单的方式,例如:深呼吸,从1数到4,然后缓慢地呼出气。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5.接纳心理反应。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此外,也可以选择采用放松技术来缓解焦虑。

6.保持人际联系、激发内在力量。虽然接受治疗时,被隔离在有限的空间内,但是内心要和外界保持连接。



普通大众

相比之前提到的患者、疑似患者或被隔离的人群而言,没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普通大众也会因为正常的生活规律受到影响,看到太多跟疫情相关的信息,而有可能产生不恰当的认知,从而出现一些焦虑恐慌、愤怒情绪、低落抑郁的情绪症状,甚至睡眠不良、行为退缩等行为方面的症状。如果自身本来就是体弱、易患病者,这些症状可能会更严重。当然,与之完全相反的盲目乐观也不是最佳反应。周俊表示,在疫情期间,普通大众为有效地稳定自己的情绪,要注意“信息、信心、心和、人和、身和”。

信息:人们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网上论坛、微信、小视频等,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谣言四起,有些不好的信息很容易让人们恐慌,周俊建议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资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信心:要相信科学,SARS我们都扛过去了,2003 年的医疗条件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本次疫情终将会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相信党和政府,相信集体,没有国家像我们国家一样有如此高效的处理方式,比如我们仅仅一周就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心和:充分理解暂时的隔离是为了未来更重要的健康,平和心态,不抱怨、不生气,如果要隔离,愉快地接受吧。

人和:当今社会,在人们选择闭门不出时,可能会感到孤独。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和有相似情况的同仁联系,也可以互相倾听,建立新的连接,构建心理抗疫同盟,获取鼓励和支持。

身和: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给自己充分的时间休息和调整心身。



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人们在面对重大疫情时,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诸如恐惧、悲伤、愤怒等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一线医护人员,医学留观人员和普通大众如何判断自己和家人必须去找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姚乾坤建议,若体验到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或者同时具有如下表现,则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1.彻底麻木、没有情感反应、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

2.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出现灾难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跟病毒疫情有关的话题,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4.经常出现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以及过分的惊吓反应。

此外,若上述反应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长,也应当注意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有些人可能还会表现出其他心理问题,包括酗酒、性格改变等等,这些情况均应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如果监测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持续恶化,如严重的失眠、焦虑、抑郁等,而且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得到改善和缓解,可以尽快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如果经过专业心理评估,需要转诊者,应及时进行精神科干预,必要时进行精神科药物治疗。


如何缓解失眠症状

在疫情期间,部分人群总是紧张、担心而导致失眠。据了解,失眠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为此,针对疫情期间部分人群的失眠困扰,周俊通过以下几点分析可能造成失眠的原因并给出应对建议。

(一)睡前放松训练

深呼吸训练:深吸气(腹式呼吸)5秒钟,然后屏住呼吸,再慢慢呼气。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把双手放在腹部,感受一吸一呼时腹部的起伏,吸气时腹部凸起,呼气时腹部凹入。如此反复,直至入睡。

放松训练:平静地躺在床上,用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并放松这些部位,按照足部、小腿、大腿、臀部、手部、前臂、上臂、肩部、腹部、背部、胸部、颈部、下颚、面部、眼部的顺序周而复始,呼吸要慢且深,尝试观察气息在鼻端的出和入,同时心中默念“呼”和“吸”,身体放松后就能很快便能入睡。

(二)调整心理状态

明确担心的事情具体是什么,担心自己患病或是担心他人传染疾病给你。可以采用触底法:思考一下,如果你担心的事情发生,最坏的打算是什么样子?你有什么解决方案吗?就算我们真的不幸患病,绝大部分人在积极治疗后可以得到康复,这一点可以在新闻报道中去求证。

(三)做好睡前准备

例如只有感到疲倦了才上床,晚餐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床上玩手机等。

(四)注意睡眠卫生

睡眠卫生如同口腔卫生一样,都有一些保健常识需要我们去遵循。比如说如果20分钟或者连续两次都无法入睡,就下床活动,直到有睡意再上床,不要担心起床以后睡不着,大胆起来活动;睡眠时不要看表;无论几点入睡,早上准时起床;白天尽量不要卧床。不要通过饮酒的方法来诱导入睡,虽然酒精可以助睡,但是睡着后会醒得很早。


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椰海大道56号 邮编:570203 琼ICP备15001727号
建议使用 1024*768或更高的分辨率,IE8.0以上浏览器 ,累计访问人数: